崗集千張

發布時間:2017-12-01 11:19閱讀次數: 次
分享到:

昨日忽然心血來潮,想吃崗集的千張了。受傷之前每個月至少要去一趟崗集,雖是鄉村集鎮,但離寓所僅十多里地,沿著四里河路并入合淮路,也就十幾分鐘車程。
      說走就走,早飯后即與女婿驅車前往。合淮路歷經兩年大修,已完全舊貌換新顏,一路還算順暢,只是臨近街口的道路因還在修繕,過往車輛時常造堵。
      念想崗集的千張,大約要從09年搬至桃花園開始,也是經同事介紹此處的千張、干子、豆腐如何之好吃,如何之有嚼勁,如何之鍋燒香,香漂四溢。周日攜妻第一次前往,喧囂雜鬧的集市上,賣千張豆腐有十幾家,哪家最正宗?迷惘中請教一賣萊老人,老人家聞言,隨手一指旁邊一賣豆瘸攤位。將信將疑從女攤主手里買了兩斤千張,兩斤豆腐,回家一燒果然味道鮮美,不同凡響,征服了全家人的味蕾。自此以后,一發不可收。休息日時常驅車光顧,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買些她家的千張、豆腐。
      千張結合肥通裕叫千張疙瘩,其實關于千張的吃法天南海北數不勝數,但在合肥土菜中;千張結燒肉,千張卷,千張絲蒸咸貨,千張絲炒韭菜,小籠粉蒸肉都是比較受歡迎的大路菜。特別是用千張墊底的小籠屜粉蒸肉,肉糯香,肥而不膩,墊底的千張浸潤了油脂與米粉香,更是令人垂涎。過去周邊逢集,賣完菜蔬的農人們,總會奢侈地買上兩根大油條,用一塊千張包裹著,邊走邊嚼。那份亨受短暫驅散了他們勞頓的艱辛。
      現在城里市場上大部分豆制品都是工廠化生產,而農村集鎮上的豆制品大多為小作坊手工制作。
      過去人們通常把:撐船,打鐵,磨豆腐,稱為三百六十行里最辛苦的三個行當。據女攤主介紹,過去她家磨豆腐一般每天黃昏就要開始磨豆漿。手推百十來斤的石磨,一勺一勺把浸泡好的黃豆臼進石磨眼,細白的豆槳一點一滳流淌著,子夜時分,近百斤的豆子終于磨完了。接下來就是把磨出來的豆漿用紗布過濾,之后再放大鍋里煮,待翻滾后加入石膏點鹵。這是一個憑感覺,憑經驗,憑智慧的關鍵環節,稍有不填,前功盡棄。最后再趁熱把點化好的豆花分別倒入豆腐、干子、千張等各式模板中進行壓榨,凝固。這樣的一圈忙碌下來已經快天亮了,于是趕緊挑著這些模板去趕早市。中午收攤回家,下午又將接著同樣的忙碌,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,這樣的營生,怎不辛苦!?
      現如今她們(men)除了(le)磨(mo)豆槳改用機器磨(mo),其它環節仍沿用手工制作(zuo),特別是千(qian)張(zhang)制作(zuo)仍采用一層布一層千(qian)張(zhang)壓緊(jin)壓實,所以她家的(de)鍋燒千(qian)張(zhang)堅韌有嚼勁。集市上(shang)她家的(de)豆制品最受歡(huan)迎,本地人自(zi)不必(bi)說(shuo),周邊很多人亦慕名而來(lai)。供不應求是常事,昨天我們(men)就差點沒(mei)買著(zhu),幸虧她中途(tu)又回家討了(le)一趟貨,否則還真就買不著(zhu)了(le)。